上纵横小说App,新人免费读7天
已抢580 %
领免费看书特权

袁家4

。。。。。

第一章,罢免

177年,西北的战事捷报传至京城,整个朝堂都为之一振。在西北战场上,屡立战功的张奂,本应成为众人敬仰、圣上嘉奖的英雄,但却遇到了麻烦。

此时,在张奂的营帐里,弥漫着胜利后的轻松氛围。士兵们欢声笑语,谈论着即将到来的荣耀与赏赐。

张奂坐在简陋的案几前,他对身旁的将领说:“此役得胜,皆赖将士们奋勇杀敌,我大汉西北终得安宁。”

然而,他没有料到,一场阴谋正在悄然向他逼近。

京城之中,宦官势力盘根错节,其中以张让最为贪婪。他听闻张奂即将受赏,便派了亲信张楚,前往西北军中索要财物。那亲信大摇大摆地走进张奂的营帐。

张楚满脸堆笑地说:“张将军,您在西北战功赫赫,这可少不了我家大人,在朝中为您美言。如今圣上即将论功行赏,您是不是也该表示,表示?”

张奂皱起眉头,他本就正直清廉,对这种索要贿赂的行为极为反感。他冷冷地回答:“我张某人在西北作战,靠的是将士们的血汗,为的是大汉的江山社稷,并非为了贿赂之人。我没有财物给你,你回去吧。”

那亲信碰了一鼻子灰,灰溜溜地回到京城,向张让添油加醋地汇报了一番。张让听后,脸色阴沉,心中暗自恼怒:“好你个张奂,竟敢如此不识抬举。”

于是,张让开始在灵帝面前给张奂穿小鞋。他私下对灵帝说:“陛下,那张奂虽在西北有战功,但其为人张狂,恐有不臣之心,不宜再让他节制西北驻军。”

灵帝听信了张让的谗言,下旨将张奂调离西北。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,西北军中一片哗然。

段颍和皇甫嵩接到旨意,前来接管驻军。

这一刻,段颍心中五味杂陈,他虽然与张奂意见相左,但对张奂的军事才能,还是颇为敬佩的。皇甫嵩则一脸严肃,他深知这背后定是宦官弄权。

很快,张奂收拾行囊,准备离开西北。他望着这片挥洒过热血的土地,心中满是不舍与愤懑。

张让本想将张奂一撸到底,让他永无翻身之日。但袁家在朝中颇有势力,袁隗站了出来。

袁隗在朝堂上,恭敬地对灵帝说道:“陛下,张奂虽有过失,但他毕竟战功卓著。臣以为,可让他出任少府一职,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惩戒,还有陛下之恩德。”

张让心中不愿,但袁家的面子不得不给。他对灵帝说:“陛下,既然袁大人如此说,就依袁大人所言吧。”

灵帝见张让不再反对,也觉得袁隗的建议可行,便不再对张奂严办。张奂到京城就任少府一职后,心中的壮志未酬之感愈发强烈。他在少府的府衙中,看着那些琐碎的事务,想起在西北的金戈铁马,不禁长叹。

。。。。。

这一年,东汉的天下,乱象初现端倪。

朝堂之上,各方势力暗中角逐。

灵帝端坐在龙椅之上,对局势进行着考量。

袁家在朝堂上举足轻重,有着足以影响局势的力量。为了得到袁的支持,灵帝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。

他下旨将袁术调入禁中,担任羽林郎。消息传至袁家,袁术心中既兴奋又有些忐忑。他在袁家的庭院中,对兄长袁绍说道:“兄长,圣上此举,既是恩宠,却也似将我当作人质,禁中虽荣耀,却也是虎穴啊。”

袁绍皱着眉头,他深知灵帝的心思。他看着袁术,目光中带着担忧:“公路,你此去禁中,定要小心谨慎。那禁中宦官势力庞大,切莫与他们起冲突。”

袁家的家主袁隗,也在为家族的未来谋划着。他知道不能让袁绍和袁术两兄弟。都被灵帝当作人质拿捏在手中,于是他决定为家族争取,更多的主动权。

袁隗身着朝服,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朝堂。他恭敬地对灵帝说:“陛下,我袁家承蒙圣恩,理应为陛下分忧。臣侄袁绍,才学出众,若能出任濮阳令,定能将濮阳治理得井井有条,为陛下的江山社稷添砖加瓦。”

灵帝坐在龙椅上,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。他心中明白,这是袁家的一种博弈手段,但为了稳住袁家。他也不得不做出让步。于是缓缓说道,“袁爱卿所言,倒也有理。朕就准了,让袁绍出任濮阳令吧。”

袁绍得知自己将出任濮阳令,心中松了一口气。他在离开袁家前往濮阳之前,与袁术在庭院中道别,依依惜别着,“公路,我此去濮阳,定当做出一番政绩。你在禁中也要小心行事,莫要卷入不必要的纷争。”

袁术点了点头:“兄长放心,我会照顾好自己的。”

袁绍带着简单的行囊,踏上了前往濮阳的路途。

到达濮阳后,袁绍立刻开始了解当地的情况。他走进县衙,对县衙的官吏们说:“我袁绍来此,只为让濮阳百姓安居乐业。你们如实将濮阳的情况告知于我。”

官吏们纷纷向袁绍汇报濮阳的人口、赋税、治安等情况。袁绍心中有了初步的计划,他决定先从改善民生开始,减轻百姓的赋税,打击当地的豪强恶霸。

而在禁中的袁术,初入羽林郎的队伍,就感受到了禁中的压抑氛围。宦官们对他这个袁家子弟,表面上客客气气,但眼神中却透着审视和警惕。

一日,袁术在禁中巡逻时,遇到了一个宦官故意刁难。那宦官阴阳怪气地说:“袁羽林,这禁中规矩众多,你可莫要犯了错,袁家的光环可保不了你一辈子。”

袁术心中恼怒,但他想起兄长的叮嘱,强忍着怒火说:“多谢公公提醒,我袁术定会遵守禁中的规矩。”

在这天下乱象初显的时候,袁家两兄弟一在禁中,一在濮阳,各自为家族的荣耀和未来努力着。

第二章,棋局

洛阳城,最近暗潮涌动。

袁绍折节下士,不断结交天下英杰。

袁绍常出入洛阳的酒肆、书馆等地,又有着袁家的光环加持,许多有志之士都愿意与他结交。在一个热闹的酒肆中,袁绍正与几位豪杰畅谈天下大势。

“如今天下乱象已显,宦官专权,朝堂昏暗,我等须得早做打算。”袁绍目光炯炯地说。

“公子所言极是。”逢纪和郭图等人,纷纷点头称是。

此时,袁绍在洛阳城中的名声,已经渐渐传开,许多人都知道袁家的这位公子,胸怀天下,且礼贤下士。

而张让作为宦官势力的头目,他的手下在洛阳城中,也是横行霸道。但他们也知袁绍的背景,袁家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,不是轻易能招惹的。所以,每当张让的手下遇到袁绍时,总是不自觉地退避三舍。

曹操却与袁绍有着不同的境遇。此时,曹操为人豪放不羁,行事有时全凭意气。一日,曹操在洛阳城中闲逛,看到张让手下的人,正在欺压一位老妪。曹操心中的正义感瞬间被点燃,他冲上前去呵斥那些人。

“你们身为朝廷之人,不思为百姓谋福,却在此欺压老人,实在是可恶至极!”曹操怒喝道。

那些人平日里作威作福惯了,哪里受得了曹操的这般指责,当下就与曹操起了冲突。曹操虽武艺高强,但双拳难敌四手,一番争斗后,曹操还是吃了亏。

此事很快传到了张让耳中,他大为恼怒,便在灵帝面前进谗言,要严惩曹操。曹操因此被罢免归家。

曹操心中满是愤懑,他回到家中,对家人诉说着自己的遭遇。好在他的家族也有着不错的背景。

他的祖父曹腾在宫中多年,多少还有些余荫。张让也考虑到曹腾的关系,最终还是放过了曹操。

曹操经此一事后,深刻认识到宦官势力的黑暗与强大。他开始重新审视起,洛阳城中的各方势力。

袁绍听闻曹操的遭遇后,主动前来拜访曹操。

袁绍看着有些消沉的曹操,说道:“孟德,莫要灰心。你此次所为乃正义之举,我们都支持你的。”

曹操苦笑着说:“本初,我曹操空有一腔热血,却敌不过宦官的权势。如今被罢官归家,实在是不甘心。”

袁绍拍了拍曹操的肩膀:“孟德,你我二人皆是有志于天下。如今宦官当道,我们必须联合起来。”

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他看着袁绍:“本初,你说得对。我愿与本初携手,共抗这宦官势力。”

从那以后,曹操彻底倒向了袁绍。他们二人开始更加紧密地谋划,袁绍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家族势力,曹操则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果敢,一起组建太/子/党势力。

。。。。。

公元178年,洛阳皇宫内一片喜气洋洋。

灵帝的妃子何氏,诞下了一位皇子。

听得这个消息,灵帝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。“朕后继有人,此乃大幸啊!”灵帝在寝宫内兴奋地踱步。

不久之后,灵帝下旨将何氏升为皇后。何氏母凭子贵,一时间,何氏在后宫中的地位如日中天。

而在朝堂之上,灵帝心中有着自己的盘算。之前他大力培植宦官势力,那些宦官们在宫中宫外横行无忌。

为的就是制衡袁家。袁家在朝中的势力庞大,让灵帝心中隐隐不安。所以,他才培植宦官打压袁家。如今,袁家的势力在他的打压下,逐渐势弱分离。

灵帝坐在朝堂之上,目光扫过群臣,缓缓开口:“朕以为,皇后之兄何进,为人忠诚且颇具才能,朕欲任命他为大将军,统领京城兵马,保卫朕的安全。”

此言一出,朝堂上一片哗然。袁家的袁隗心中一紧,他知道灵帝此举是要,在宦官势力和袁家之间,再加入一股力量,形成三方相互制衡的局面。

何进听闻自己被任命为大将军,赶忙上前谢恩:“陛下圣恩,臣定当肝脑涂地,保卫陛下和京城的安全。”

何进此人身材魁梧,虽有几分武勇,但心思却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。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,全凭妹妹何氏在宫中的地位。他也明白灵帝的意图,自己不过是这权力制衡,棋局上的一枚棋子。他也乐的配合灵帝。

下朝之后,何进回到自己的府邸。

他的亲信吴匡前来拜见。忧心忡忡地说道。“将军,如今您虽被任命为大将军,但袁家在朝中根基深厚,宦官们又深得陛下宠信,您可得小心应对啊。”

何进皱着眉头:“我自是知道,这其中的利害关系。那袁家我不可轻易得罪,宦官势力也不可小觑。”

而袁家这边,袁绍和袁术也在商议着应对之策。

“兄长,何进如今被封为大将军,这对我们袁家可不是好事。那何进必定会听从灵帝的旨意,对我们袁家加以防范。”袁术有些恼怒地说。

袁绍则冷静得多:“公路,莫要慌张。我们袁家虽然暂时势弱,但我们在朝中的人脉还在。何进初得大权,必然急于表现,我们且看看他的动向。”

在宫中,宦官们对何进的晋升也十分不满。

张让等宦官头目聚在一起,商讨着对策。

“何进不过是凭借他妹妹的关系,才得此高位,陛下却让他来制衡我们,实在是可恶。”张让气愤地说。

另一个宦官赵忠说:“我们不可轻举妄动,何进现在有陛下的支持,我们得先探探他的虚实。”

何进在担任大将军之后,开始整顿京城的兵马。

他亲自到兵营视察,看到士兵们装备不齐,训练松散,暗暗吃惊,“如此兵马,如何能保卫京城?”

他开始从各地招募有才能的将领,加强京城的军事防御。同时,他也在朝中结交一些中立的官员,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。这一切都得到了灵帝的默许。

然而,灵帝坐在朝堂之上,看着这三方势力相互牵制,心中暗自得意。他以为这样的制衡局面,能够让他的皇位更加稳固,却不知在这平静的表象下,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,即将席卷整个东汉王朝。

第三章,改元

公元178年一月,洛阳的皇宫内。

灵帝初为人父,本该高兴才是。他满心期待着这个新生儿,能为汉室带来新的生机。然而,变故发生了。

一日,天空突然变色,日食来临。

白日的天空仿佛,被一只巨大的黑手遮蔽,阳光被一点点吞噬,黑暗笼罩着大地。皇宫内陷入一片恐慌,宫女和太监们四处奔走,窃窃私语。灵帝站在宫殿前的台阶上,望着那诡异的天空,脸色变得极为难看。

“此乃不祥之兆啊。”灵帝喃喃自语。原本因皇子出生而舒展的眉头,又紧紧皱起。“这还如何是好。”

到了二月,关西地区又传来地震的消息。

大地的震动仿佛是,上天对汉室的又一次警告,整个洛阳城都人心惶惶。朝堂之上,大臣们议论纷纷。

尚书袁隗站了出来,他恭敬地向灵帝进言:“陛下,如今天灾连连,日食之后,又逢关西地震。臣以为,当改年号为‘光和’,以祈祷上苍化解天灾。”

闻言,灵帝坐在龙椅上,眼神中带着疲惫和忧虑,他微微点头:“袁爱卿之言,甚合朕意,便如此吧。”

下朝之后,袁绍前来拜见袁隗。

“叔父,如今汉室天灾不断,这不过是表象,实则大汉内部早已病入膏肓。叔父为何不向陛下进言,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改革之策呢?”袁绍有些急切地问道。

袁隗坐在椅子上,轻轻叹了口气,徐徐解释道,“本初,你还是太年轻了。这大汉的问题岂是,简单的改革就能解决的?如今各方势力浑水摸鱼,宦官专权,外戚势力又再现当朝。陛下又被身边的小人蒙蔽,就算我进言,陛下也未必会听,反而会给自己招来灾祸。”

袁绍皱着眉头:“若不改革,大汉只会走向灭亡。”

袁隗摇摇头:“非一人所能支啊。这汉室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,不是靠修补几块木板就能挽救的。我们袁家在这朝堂之中,只能尽力自保,再谋求发展。”

。。。。。

公元178年,袁家的庭院深处。

在这庭院的连廊之中,一个小小的身影正静静地坐着,他便是快三岁的小袁熙,也是未来的主角。

小袁熙虽然年纪尚小,但是那眼睛里却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。他知道自己出生在四世三公的袁家,这是一个荣耀无比,却也背负着沉重使命的家族。

他的父亲袁绍,在三国乱世之中,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,祖父袁隗更是现在的袁家的掌门人,而他那个二叔袁术,行事总是有些不靠谱,乃至后来称帝,众叛亲离,每每想到这里,小袁熙就忍不住摇了摇头。

“还真是天炸开局,可不能再打输了。”

小袁熙小声地嘀咕着。他坐在连廊的木凳上,小手托着下巴,脑海里正规划着袁家的未来。

他想起了家中长辈们,偶尔谈论起的天下局势,宦官专权,朝堂动荡,袁家虽然势大,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,等等。他知道袁家不能在这乱世之中沉沦,他想要守护家族的荣耀,想要让袁家走向更高的巅峰。

就在小袁熙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时,刘夫人走了过来。她看到小袁熙呆坐在那里,以为小袁熙是饿了。

“熙儿,是不是肚子饿了呀?”刘夫人温柔地问道。

小袁熙赶忙摇头:“母,亲,我不饿。”

可是刘夫人却没有,听小袁熙的话,她向身后招了招手,乳娘走了过来。“熙儿,听话,吃点奶。”

小袁熙皱着眉头,他想要反抗,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有想法的孩子了,不应该还像个婴儿一样被喂奶。可是刘夫人根本不容他拒绝,小袁熙最后放弃了反抗。

。。。。。

公元178年的5月,中原大地发生了瘟疫。

袁家的府邸内,也是一片紧张的氛围。

“父亲,外面怎么了?”小袁熙拉着袁绍的衣角。

袁绍蹲下身子,轻轻抚摸着小袁熙的头:“熙儿,外面爆发了瘟疫,很多人生病死去了。”

小袁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他知道东汉瘟疫高发,没想到身临其境,竟然这么惨烈,死了这么多人。

没过多久,小袁熙也开始感觉身体不适。他的小脸变得通红,额头滚烫。刘夫人发现后,心急如焚。

“熙儿他病了,这可如何是好啊?”

袁绍也十分担忧,他立刻吩咐下去:“阿福,快去请城里最好的大夫来,一定要治好熙儿。”

袁家的下人阿福,赶忙奔出府邸去请大夫。

很快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夫,被请了进来,他以前是御医,老大夫仔细地为小袁熙诊断,眉头紧皱。

“大夫,小儿的病情如何?”袁绍急切地问道。

老大夫缓缓说道:“公子这是染上了瘟疫,不过好在发现得还算及时。只是这瘟疫极为凶险,需要用珍贵的药材才能有治愈的希望。”

袁绍毫不犹豫地说:“只要能治好熙儿,什么药材尽管用,袁家不会缺这些。”

于是,老大夫开始用名贵的药材为小袁熙治病。小袁熙躺在床榻上,虚弱地看着周围忙碌的人们。

但其他人可没袁熙这条件,而在袁家之外的西城,大街小巷满是凄惨的景象。许多家庭因为瘟疫失去了亲人,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,无人敢去收敛。

官府虽然也在努力控制疫情,但收效甚微。

小袁熙在病榻上躺了好些日子,刘夫人日夜守在他的身边,不停的祈祷。“熙儿,你一定要好起来啊。”

乳娘也在一旁轻声安慰:“夫人,公子吉人自有天相,一定会好起来的。”

在大夫的精心治疗和袁家众人的悉心照料下,小袁熙的病情终于开始好转。他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,脸上也有了血色。

小袁熙慢慢睁开眼睛,看到周围的人,虚弱地说:“母亲,我感觉好多了。”

刘夫人喜极而泣:“谢天谢地,你可吓坏母亲了。”

小袁熙活了下来,他知道自己是幸运的。在这个瘟疫肆虐、死亡无数的年份里,不是每个人都和他一样。

第四章,合作

178年,洛阳。

宦官、外戚与袁家形成了微妙的三足鼎立之势。

袁绍在仔细审视当下的朝廷局势后,觉得必须有所行动来打破这一僵局。他匆匆来到祖父袁隗的书房,恭敬地行礼之后,便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“祖父,如今宦官弄权,把控内廷;外戚何进手握重兵,势力也不容小觑;而我们袁家四世三公,根基深厚。但这样的三足鼎立局面,于袁家发展不利,我认为我们应当与大将军何进合作。”袁绍目光坚定地说道。

闻言。袁隗坐在案几旁,手轻轻捋着胡须,眼神中带着一丝犹豫和深思。他沉默了许久,才缓缓开口:“本初,这其中的风险极大。宦官势力耳目众多,我们若公然与何进合作,必然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和反击。”

“而且何进此人,虽手握重兵,但性格鲁莽,与他合作,稍有不慎就可能将袁家,拖入万劫不复之地。”

袁绍向前一步,急切地说:“叔父,我明白其中的风险。但如今汉室衰微,正是需要我们袁家积极参与朝堂变革之时。若我们能与何进合作,借助他的兵力铲除宦官势力,那袁家在朝堂之上,必然能更进一步。”

袁隗又沉思了一会儿,然后看着袁绍说:“本初,你的想法有一定道理。但袁家不能轻易卷入这场豪赌。这样吧,我按兵不动,你以白身去结交何进。”

接着,袁隗继续说道,“这样一来,袁家在明面上依旧保持中立,不会过早成为众矢之的,而你可以暗中去探探何进的底,若真有合作的可能,再做打算。”

袁绍听了叔父袁隗的话,心中虽然觉得有些保守。

但他也明白祖父的谨慎,是为了保护袁家。于是,他恭敬地回答道,“叔父英明,我这就去办。”

之后,袁绍开始频繁出入何进的府邸。他身着便服低调地,以一个有志之士的身份接近何进。

就这样,袁绍逐渐成为了何进的幕僚。他在何进身边出谋划策,而何进也越发倚重袁绍。

袁隗时刻关注着袁绍的动向。而在朝廷之中,宦官们也察觉到了,何进身边多了袁绍这么一个助力。

。。。。。

袁家的宅邸内,袁隗正与袁绍密谈。

“本初,你在何进身边也有一段时日了,如今局势如何?”袁隗的眼神中带着审视。

袁绍恭敬地回答:“祖父,如今各方都在互相试探。何进急于击败宦官势力,但又忌惮宦官们的反扑。而宦官们也知晓何进的心思,对他处处防备。倒是,他们都对我们袁家有所忌惮,因为我们没有明确倒戈。”

袁隗微微点头:“这正是我想要的局面。我们袁家数代积累的威望和势力,就像一把高悬的利剑,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。本初你目前,先不要打破这种平衡。”

袁绍深知其中利害:“叔父,侄儿明白。”

几天后,大将军府中,何进正对着袁绍发牢骚。

“袁绍啊,本将军实在是忍不了这些宦官了。他们在宫中肆意妄为,又插手朝政,不击败他们,我大汉江山如何安稳?”何进愤怒地拍着桌子,忧国忧民的样子。

袁绍连忙劝道:“大将军莫急。如今世家还在观望,如果现在就彻底撕破脸皮,宦官们狗急跳墙,发动宫廷政变,到时候不仅您有危险,整个朝廷都会陷入混乱。”

何进听了袁绍的话,不由点了点头,冷静了一些:“你说得对。但我们总不能一直这样僵持下去吧。”

袁绍微微一笑:“大将军,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党羽入手,逐步将他们孤立起来。这样既能避免过早地正面冲突,也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,来巩固几方实力。”

皇宫中,几个宦官也在商讨着应对之策。

“那个袁绍,整日在何进身边蛊惑他,肯定没安好心。袁家虽然还没表态,但不得不防啊。”一个尖声尖气的宦官说道,这是十常侍之一的赵忠。

为首的张让眯着眼睛:“袁家是老狐狸,他们想坐收渔翁之利。我们现在不能对何进动手,也不能轻易招惹袁家。只要袁家一天不倒向何进,我们就还有机会。”

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下,洛阳城暂时保持着一种表面的平静。袁家的中立就像是天平中间的砝码,虽然微小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袁绍穿梭于袁家与何进之间。

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种平衡,他知道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,洛阳城将会陷入一场,血雨腥风的权力争斗之中,而袁家的命运也将,在这场争斗中被彻底改写。

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,看最新章节

海量好书免费读,新设备新账号立享
去App看书
袁家4
字体
A-
A+
夜间模式
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
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
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,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
福利倒计时 05 : 00
立即领取
05 : 00